作者:陈海鹏、罗仙凤(均系上海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基地研究员)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宣布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再上新台阶——人才总规模超675万人、吸引海内外人才17.2万人、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累计核发44.1万份、留学回国人才累计超31万人。
这只是我国建设人才高地的一个缩影。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这一判断深刻回答了当前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理论必要和现实必需,对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建设什么样的人才高地、怎样建好人才高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技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队伍规模逐步壮大、尖端人才持续涌现,优质的平台资源和科研环境不断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发展,人才创新活力动力进一步得到激发,海内外人才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各展其能、各显其才。至2022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635.4万人年,持续保持世界首位。科学家不断永攀高峰,在数学、量子通信、人工合成淀粉等基础前沿领域实现了关键性突破。同时,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百年变局危机并存,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谁能够拥有一支快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主动把握国际创新范式变革的新趋势的人才队伍,谁就能够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因此,必须抢抓当前全球前沿人才缺口期,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有优势、有基础、能突破的区域,加快建好一批国际影响力高、创新竞争力强、人才吸引力足、辐射带动力广的人才高地。
“党管人才”为建好人才高地提供了根本保障。党管人才的核心要义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人才资源的开发始终处在最优先位置,快速形成有利于高地建设的工作格局,一以贯之开展人才高地建设。通过党的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在攻坚克难中实现凝人心、聚人气。如,上海不少科研院所正积极探索“支部建在实验室”,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贯穿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始终,坚定了信念、提升了士气、吸纳了人才,鲜活体现了党的政治引领作用。
“以业兴才”为建好人才高地提供了强劲引擎。干事创业是人才实现价值的基本需求,过往经验已经证明,重金比拼并非长久之计,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三者统一才是引好用好人才的不二之选。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顶尖平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冲锋在前、勇担重任,坚持世界眼光、对标国际一流、开展全球寻聘,成为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创新联合体、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的探索,也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通过人才、项目、资金、平台一体化配置,支持尖端人才快速带出一支梯次有序、支撑有力的战斗团队。此外,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高端赛事赛会等对人才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不可忽视,加大对创业孵化、园区运营、知识产权、涉外法治等人才的培育力度,有利于发动更加广泛的市场主体投身到人才高地建设的事业中来。
“改革为才”为建好人才高地提供了方法路径。当前科技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提升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激发基层改革主动性成为关键。科技创新归根结底靠人才,抓牢人才这根贯穿于整个创新链条和创新过程的“牵引绳”,以人才发展关心关切为“需”、以用人主体实际需求为“要”,在为人才松绑解绑中,破解新时代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难题。因此,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势在必行,将人才高地建设重大任务与基层用人需求相结合,走出一条“以事促改、以改促建”的建设新路。改革不能简单“一纸文件”半岛官方体育,改革的实施责任在基层,组织推动、确保落地的改革主责应当在管理部门,只有通过用人单位和管理部门的同题共答,强化外部权限下放和内部制度建构双向衔接,才能确保用人单位“接得住”“用的好”。
“环境容才”为建好人才高地提供了基础支撑。物理意义上的人才容纳,是人才高地建设的“首堂课”,物质激励上的保障、生活条件上的满足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基本链接,这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激励人人皆可成才的支持体系,强化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加大基础研究人才稳定性支持,下定决心、保持耐心解决人才在薪酬待遇、住房安居、子女入学等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精神意义上的人才融入,是人才高地建设的“必修课”,营造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完善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包容制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推进创新文化融入城市品格塑造,将在情感层面提升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构筑人才与城市发展的深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