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催生产业创新。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恰能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科技、人才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一体化推进中存在无形的阻力和制度成本,缺乏系统性、协调性。这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分散性,政策制定和执行标准不统一、缺乏协同性,以及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上。本研究基于“四协同”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实践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打破体制内部壁垒,确保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部署。在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过程中,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工作专班,确定牵头部门及参与成员单位、明确分工、注重协同。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作为部门统领各项工作的重要战略,打造政校院企战略合作、全面合作和专项合作逐层递进的立体化战略协同发展体系。
二是设计优化跨部门的工作流程,打破一体化推进的信息孤岛。减少不必要的手续和等待时间,建立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平台,确保重要信息可以在各个部门之间实时共享。
三是激励与考核机制协同,激发一体化推进的内在动能。设计跨部门协同的激励和考核体系,将跨部门合作的成效作为部门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推动部门间半岛官方体育互动。
一是区域内校企人才共引共享,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通道。打破企业、高校人才引进空间壁垒,建立校企联合聚才机制,实现人才“身份在高校(院所)、工作在园区、待遇在企业”,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四链”融合赋能。
二是通过职普融通加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探索长学制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高职”“中职-本科”“高职-本科”“中职-高职-本科”等贯通一体化培养体系。
三是通过产教融合,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以地域为核心的产半岛官方体育教联合体,成立政府、企业、高校(学院)、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实行实体化运作,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研究,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持续深化与金融机构等合作,建立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常态化工作机制,以银行信贷、专题债券、股票市场等多种金融手段支持企业创新;引导企业围绕区域重大战略部署开展研发创新,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战略决策的机制,构建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支持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战略规划能力。
围绕区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消除院校之间、校企之间、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运行障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良性循环,致力于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条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三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破除科技成果在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方面的政策障碍,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支持企业建设中试验证平台,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一是构建“三融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赋能区域发展,提高治理效能。高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科研,以“导师+项目+团队”的特色做法实现校地融合、双向嵌入。构建“三融三化”人才培养模式,即科学研究融入地方产业发展,转化为高校科研资源;专业课程建设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转化为高校育人资源;学生实习实践融入社会生活,转化为学生就业创业渠道。
二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校地企一体联动。打造“一县一产业一高校”,成立合作工作组,明确合作目标,细化合作机制,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区域治理效能开展联合攻关,设立实训实践基地,实现人才联合培养、科技联合攻关、企业提质增效、区域治理效能提升。
教育、科技、人才既是社会系统的重要因子和结构性要素,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人才是教育、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育、科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而教育、科技则是人才施展才能、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和成就事业的支撑平台,与生产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教育、科技、人才的紧密结合,可培养具有前沿技术及其相应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形成重大知识创新和关键性技术突破成果,催生创新驱动、科教融汇、争先创优的先进文化等半岛官方体育。对此,从多个角度出发,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研究成果;作者祁营为衢州学院商学院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半岛官方体育生,林向义为衢州学院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