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特别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根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要求,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青年人才开发行动”。习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可见,实现乡村振兴,凝聚一批有知识、有见识的青年人才至关重要。地方政府要以第二批主题教育为抓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强劲引擎。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地方政府要“向内自查”求实效,把习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学习的重点,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与人才融合发展,主动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真正把青年人才“吸”在农村。
凝聚青年人才是在农村现代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破解农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落后的关键所在。青年人才是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升级”的主力军。一方面青年人才有助于为传统农业的发展注入科技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引领。青年人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模式。青年人才凭借其全新的能力和宽广的视野,更易把自身的技能优势、农业管理经验、市场运作谋略与现实的农业发展充分结合,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形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青年人才更易将传统农业的“呆资产”成功转变为现代农业的“活资本”,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激发发展活力。
青年人才也有助于改变农村旧式思想,促进精神文明的提升。在广大农村,青年群体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基层青年治理人才缺乏,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往往乏善可陈。创建文明乡村,需要青年人才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青年人才应坚持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广泛宣讲党的政策和科学理论,带头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助推农村社会形成文明和谐之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是要凝聚一批高素质的青年人才。只有将打造本土人才和吸引社会青年人才相结合,才能使乡村振兴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地方政府要“向下用力”察实情,通过开展专题式调研、解剖式调研等方式摸清制约本土青年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痛点难点,找差距、补短板,通过细化调查研究推动服务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培养新型青年农民队伍对保证农村发展和农业后继有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更是将摆脱贫困之后的农民富裕作为重要目标,乡村的发展呼唤着青年农民返回故土。近5年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印发了多个关于支持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意见,明确指出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经历社会历练的青年农民,是乡村振兴中需重点培养的主要力量来源。
各级地方政府要因势利导,大力营造返乡创业氛围,让更多青年农民扎根农村创业。要以乡情为纽带,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开设青年农民返乡创业的专题报道、设置兴趣话题等方式引导青年农民返乡创业。还可以深入青年农民聚集的企业举办返乡创业宣讲会,激发青年返乡创业动力。
对于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来说,创业、融资困难是创业初期的一大难题。政府与金融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各级团组织应牵头开展针对农村创业青年的金融知识培训活动,同时以政府名义对青年创业所需的进行担保,建议金融机构简化的办事流程,扩大授信的额度等以促进农村青年创业。政府还可牵头举办农村青年创业大赛,最大程度上为农村青年营造良好的创业融资环境。
本地青年人才资源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目前大多数青年创业者主要集中于种植业或养殖业的下游产业链,很少涉及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上游深加工等领域。各级政府应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本土青年人才队伍。要着手构建农村青年职业教育体系,对不同水平的农村青年进行回炉再造,有区别地培育各类技术实用型人才、政治组织型人才和全面综合型人才,真正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本土人才保障。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地方政府要“向外延展”谋实招,通过多渠道、多层级开展实践调研与学习,了解不同地方政府如何健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补齐乡村人才短板,以真正通过引来人才“活水”来厚植振兴“沃土”。
改革开放以来,乡土社会逐步被相对边缘化,社会青年人才基于自身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往往更愿意选择在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更加优越的城市谋求发展。面对乡土亲和型青年人才的匮乏,习强调指出,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之路,就必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要持续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切实提高扎根农村青年人才的薪资待遇,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政策,在医疗服务、子女教育、住房以及户籍身份认证等社会保障方面给予社会青年人才以一定优待,使他们能够真正投入农村建设中去。还要主动引进社会资本联合开发创收项目,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前提下,提高社会青年人才的福利待遇。真正做到尊重和支持青年人才,使他们感受到基层社会的温暖。
吸引社会青年人才,最关键的是事业的长远发展机会。地方政府应不断完善竞争激励和业绩评价机制,增强竞争的透明度,在社会青年人才的引进、考核等方面建立正向多维竞争机制。同时,优化产业类型,引进优质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搭建科学的产业发展平台。力求做到以现有项目带动长期投资,以科技研发求得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吸引社会青年人才,最终以人才优势带动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目标。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半岛官方体育,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