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旗帜鲜明的目标方向,也为如何向现代化强国进发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思想灵魂。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再次强调,将我国教育和人才事业抬升至党和国家奋力谋划发展高位,为新时代我国科教人才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站位高远、视野宏阔的路径取向。必须全面领会和准确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教育事业进行全局统揽、系统谋划,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汇聚人才资源,赋能科教力量。
一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内在保障,更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通过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阐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明确了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道路为基本方向、以服务国家和人民为根本宗旨、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等核心要义,深刻彰显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推进,离不开高质量人才引领和智力支撑。必须牢牢把握和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优化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体制机制,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加强党对各项事业的统筹管理,确保党对教育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育各阶段、全过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处处彰显出人民至上的精神,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便要做到始终教育系民、教育为民,通过一系列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和保障体系构建,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现代化教育的追求和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更加凸显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教育放到人民利益的首要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到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努力完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布局,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民族地区倾斜,努力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抓短板,补差距,强基础,增势能。着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水平,努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推动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全力带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推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满意度,以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三要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习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部署实施,正是驱动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实践改革创新的重要引擎。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必须扎实推进各项教育实践改革和创新。要切实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创新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善,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要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在教育应用中的创新结合点,努力打造数字校园半岛官方体育、智慧校园。要继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鼓励和支持相关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师范院校的工作,积极探索深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加快构建现代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推动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机制,调整教育评价导向机制,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引领作用,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不断优化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四要依托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国之根本,兴邦兴业之大计。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既是吸引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大平台,更是造就前沿领军人才的主阵地。要从教育体制机制、结构类型、评价方式方法、内在活力、保障措施等方面对标检视,着眼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急需,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质量的拔高以及对高精尖专业人才与紧缺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力军作用,加大高新技术和工程类人才的培养力度,着力打造科技创新主力军。继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交叉学科建设为基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实现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服务党和国家建设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可持续供给,不断吸引和聚集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投身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之年,党和国家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和新时代优质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发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教育与人才双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高质量发展的教育和朝气蓬勃的人才事业,持续不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伟业赋能聚力。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